今天在學校聽了蔣勳老師的演講,心裡有小小的感動。
一開始,老師以朗讀〈願〉作為開場白,但是他希望大家不要看講義,
而是用聽覺專心感受聲音,因為視覺常常越俎代庖、取代了聽覺,
例如電視上的字幕,人們往往過於依賴視覺,而忽略了聽覺的功能。
接著談到《詩經》二加二的四言詩傳統,過渡到《楚辭》的三言,
到了漢代,產生了融合兩者的五言樂府,後來曹植又創作了七言詩。
這樣的演變,到了魏晉、六朝,又變成四、六言的駢文。
末了,蔣勳老師再次朗讀〈願〉結束這場值得一聽的演講。
以前,對這樣的「小作家」,我是不屑一顧的,
總覺得雨果、狄更斯、托爾斯泰等大文豪的作品才值得閱讀。
然而,這位「小作家」博學多聞的素養,旁徵博引的講解,
讓我對這樣的「小作家」稍稍改觀了。
一開始,老師以朗讀〈願〉作為開場白,但是他希望大家不要看講義,
而是用聽覺專心感受聲音,因為視覺常常越俎代庖、取代了聽覺,
例如電視上的字幕,人們往往過於依賴視覺,而忽略了聽覺的功能。
接著談到《詩經》二加二的四言詩傳統,過渡到《楚辭》的三言,
到了漢代,產生了融合兩者的五言樂府,後來曹植又創作了七言詩。
這樣的演變,到了魏晉、六朝,又變成四、六言的駢文。
末了,蔣勳老師再次朗讀〈願〉結束這場值得一聽的演講。
以前,對這樣的「小作家」,我是不屑一顧的,
總覺得雨果、狄更斯、托爾斯泰等大文豪的作品才值得閱讀。
然而,這位「小作家」博學多聞的素養,旁徵博引的講解,
讓我對這樣的「小作家」稍稍改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