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☆
IMDb
原片名:告白
中文片名:告白
英文片名:Confessions
導演:中島哲也(1959-,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、下妻物語)
主演:松たか子(1977-)、木村佳乃(1976-)
電影不只是提供娛樂,更能提供觀者思考的方向,
甚或針砭時事,《告白》即屬於這一類。
《告白》一開頭,腦海中不得不聯想到《大逃殺》,
雖然主旨不盡相同,但同樣探討時下青少年的教育問題;
影片中的問題學生,同樣存在於台灣的教育現場。
相信大多數觀眾在觀賞過程中,一定會產生「以暴制暴」的心理,
期待喪女的森口老師對那群「死小孩」大開殺戒,但這違背了教育觀念。
之前看的《醜八怪》、《獵人遊戲》、《大逃殺》,以及本片,
都讓我更加體認一個概念:人,都不是全然的好人或壞人;
嬰兒、小孩也不是大人所認為的那樣天真無知、純潔善良。
人一出生,體內就帶著「善與惡」的本性。
好人揚顯善性、抑制惡性,謂之善;
壞人揚顯惡性、抑制善性,謂之惡。
因此,教育對一個小孩就變得十分重要。
教育教導小孩發揚善性,以抑制固有的惡性,
教育成功的例子叫作「乖寶寶」、「好學生」,
教育失敗的叫作「問題學生」、「不良少年」。
劉備給阿斗的遺言說:「勿以惡小而為之,勿以善小而不為。」
殺人越貨是大惡,霸凌同學、欺負小動物是小惡,本質上是一樣的。
小學生無法為大惡,是因為力量小,所以懂得欺善怕惡,
欺負弱勢的同學,而害怕體型大的國中生,這便是小惡了。
家庭教育對小孩的成長有非常關鍵性的影響。
《告白》裡的殺人犯修哉與直樹,都是渴望母愛的孩子,
母親對兩人的惡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,但兩人的母親卻是有問題的大人。
修哉從小被母親灌輸電子工學的知識,後來被母親遺棄,
所以他想以電機專業的成就獲得母親的關注,衍伸後來拿愛美當實驗的悲劇;
直樹被母親呵護備至,頭腦遲鈍,被修哉譏笑是失敗品,
他沒有朋友,只有修哉「可憐」他,願意和他當朋友。
森口老師喪女,所以她的復仇手段是讓殺人者也無法擁有母愛。
新學期導師寺田老師不斷的造訪,致使直樹精神耗弱,最後砍殺了母親;
修哉以親手製作的炸彈殺了自己的母親。
森口老師以手不沾血的姿態,完成了她的復仇計畫,
兩個殺人者最終弒母,而得到應有的報應。
電影也突顯目前法律制度的弊病,少年殺人有法律保護,
最多受感化教育,不會得到法律的制裁。
但感化機構是否真能達到感化教育的效果,有待商榷。
幾年後,從感化機構出來,有得到良好矯正的,在社會上安身立命;
沒有得到確實矯正的,就變成社會上的害蟲,到處為非作歹。
看了《告白》,讓人不得不感慨台灣教育的失敗。
留言列表